击鼓

超约古今

都市生活

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团408号战车车长曹常杰没有想到,入朝后的第一仗竟然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六十三章

击鼓 by 超约古今

2018-5-28 19:32

第六十三章
  此刻,看到后边的追兵似乎忌惮苏式装甲车上的火力,而有意放慢了追击的速度,朴将军心情似乎好了不少,对两位年轻人的问题解释得也就更加仔细和详尽了。
  还是那句话,与美国的“一厢情愿”相反,苏联始终在玩两面派的做法。
  战争发起之前,苏联是力促朝鲜开战的,甚至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中国拖入战争,以此削弱中国的实力,从而迫使中国向苏联俯首称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旦朝鲜有难,已经不止一次上演中国援朝的历史了,相信苏联的历史专家很容易从历史中找到灵感和启发。
  1592年,大明帝国已经存在了224年,此时的帝国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年代到来前的紧要关头。而突然在朝鲜半岛发生了战争,这就把毫无任何准备的大明朝逼到了十字路口。最终,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
  这场发生在350多年前的半岛战争成了当时的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整个战争历时7年。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保护朝鲜安全的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在战场上异常英勇,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但是帝国“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消耗了白银近800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战争胜利之时,帝国已经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而到了清代,这样的历史几乎又重演了一遍,不过,这次战争却成就了一个中国人,而对大清王朝倒未必有什么好处。
  这个人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人人皆知的袁世凯。
  1882年,当时作为清廷属国的朝鲜发生“壬午军乱”,王室危急之际,国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吴长庆部开来朝鲜平乱,23岁的袁世凯就是跟随吴长庆秣马厉兵,东渡朝鲜的。
  进入朝鲜后,清军军纪散漫,常有扰民之事发生,吴长庆将整顿军纪的事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在得到吴长庆的授权后,对于犯令者严惩不贷,从而迅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一次,百姓控诉清军士兵强奸了一名朝鲜妇女,袁世凯得到报告后即刻展开调查,带兵搜捕一昼夜而未进一餐,最终捕获并且亲自手刃元凶。对于军中士兵吸食鸦片,袁世凯抓到必杀无赦,就连跟随吴长庆多年的随从,也因吸食鸦片而被袁世凯所杀。
  就这样,袁世凯很快协助吴长庆平定军乱,安定了朝鲜局势。
  随后他帮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军,此举充分展示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令朝鲜上下大为折服。吴长庆也对袁世凯大为欣赏,上奏朝廷推荐袁世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清廷在朝鲜的威望也大大降低,原想托庇于清廷保护的王室和亲华派也出现动摇。朝鲜开化党和日本认为清廷在南方对法战争期间无暇北顾,是发动政变的绝好时机,遂决意起事。
  清廷在朝鲜地位岌岌可危,但是对于踌躇满志的袁世凯,他认为自己的绝佳机遇到了。
  很快,开化党人士发动了“甲申政变”。驻扎在朝鲜的日军欲趁此机会,挟制朝鲜王室。
  政变发生之前,袁世凯就已经察觉到情况有异,他将朝鲜山雨欲来的紧张局势函告给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汉人大臣李鸿章并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将在日内返回汉城,届时可能会有事发生。
  政变当晚,开化派重要成员洪英植以庆祝邮政大厅落成的名义邀请守旧派大臣和外国使节赴宴。日使竹添却托病不出,袁世凯察觉气氛有异,担心鸿门宴也推托不去,只有中方总办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守旧派大臣闵泳翊等出席。席间,开化派党徒在厅外放火,宾客以为有人在燃放烟花,纷纷外出观看。这时,埋伏在厅外的叛乱分子一拥而上,将闵泳翊乱刀砍倒,一时间宾主皆做鸟兽散,各自逃命。叛乱者趁乱入宫,谎称清军作乱,恐吓威逼国王李熙写下了“日本公使来卫朕”的敕书,日使竹添随后便以此为依据带领日兵入宫“保卫”国王。
  控制了王宫的日军和开化党叛军假传圣旨召那些守旧派重臣入宫,来一个便处死一个。第二天,开化党组成新政府,以国王谕旨的形式函告各国使节,那些早已同他们达成默契的西方诸国使节纷纷配合演戏,晋谒国王,恭祝新政,政变似乎大功告成。
  对于朝鲜巨变,在朝清军紧急商讨是否该采取军事行动。
  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如果按常规请示,重大事变的应对决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的延误也就无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了。
  一些将领表示“没有国内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认为如果发动战争就是师出无名,衅自我开。那时也有消息传来,美、英、德三国使节要求清军暂缓行动,朝鲜金允植也来函请清军按兵不动,以免伤及被日人挟持的国王。
  在这个重要的关头,袁世凯却表现出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一面。他首先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一方面紧急函告李鸿章朝鲜发生政变,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同时积极谋划军事行动。在采取行动前袁世凯对同僚们说“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袁世凯随后立刻率一营官兵及朝鲜新军左右营赶赴王宫。在遭到守军的猛烈射击后,袁世凯果断命令清军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宫内顷刻大乱,朝鲜闵妃携王子趁乱逃出宫门,投奔清军大营。
  此仗,袁世凯身先士卒,即使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踏着满脚血迹奋勇当前。双方处于激烈相持阶段后,守军中不断有被袁世凯训练的朝鲜新军士兵临阵倒戈,加入了清军一方,战局急转,很快击溃日军,清军大获全胜。
  次日,朝鲜国王移居袁世凯所部军营,召集原政府成员,组成新政府,并召见各国使节,告知政变平息。竹添自焚日本使馆,逃往仁川。
  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袁世凯一战成名,正式登上了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
  中日甲申之战,双方兵力相差并不悬殊,各有一千余人。而竹添挟制了国王,控制了王宫,作战有险可据,以逸待劳。为何一败涂地?
  关键还在人,领军人物至关重要!
  清军的核心人物就是袁世凯,他在此次事变中不遗余力,勇于担当,坚毅果敢,李鸿章日后表扬他“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政变突发,局势不明,袁世凯断然出兵,可以说走的也是一步豪赌的险棋。
  而日本方面,这次失败并未阻挡其扩张称霸的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卧薪尝胆十年之后,再次利用朝鲜的又一次内乱——东学党起义,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而这一次,众所周知,大清朝则一败涂地。
  从这些历史中,很容易得出结论,朝鲜半岛的战争,一定会有日本的因素在内;其次,朝鲜太平,中国就太平,朝鲜保不住,中国的政局就可能受影响,所谓唇亡齿寒。
  “所以,苏联料准了自己不出兵,中国也会出兵!而且听说还演了一出戏,当斯大林听说中国单独出兵时,他还说:‘还是中国同志好’摆明了是演戏给中国看!”玉英感到愤愤不平,这些人玩心计可真厉害。
  朴将军点点头,继续讲了下去。朝鲜战争打响后,按理苏联应该动用在联合国的一票否决权,阻止联合国出兵援韩的,这一票如果投下了,堪比中国出动的百万兵。
  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苏联竟然态度暧昧起来!当朝鲜军队打到釜山时,美国有些急了,利用联合国的名义准备出兵援韩。当时,常任理事国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大国再加上中国台湾当局,斯大林只要投否决票,就可以至少为朝鲜再赢得一两个月的时间,要知道,也就这么点时间,对于当时胜利进击的人民军可就足够了呀!
  可惜,斯大林怕事情闹大,竟然决死牺牲朝鲜,从而保全东欧。又怕在联合国大会上受谴责,不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结果四票赞成,一票反对,联合国通过决议,出兵援韩。
  至于后来传的美国是故意趁苏联代表不在场的时候策动投票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联合国开会投票这么大的事情,苏联怎会不知道?它的情报部门是吃素的?
  朴将军此时大光其火,掩耳盗铃的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他们这些老革命家?
  联合国出兵后,按理苏联应该出兵,但是又被斯大林赖掉了,并且挑动最高统帅向中国求救。当中国决定出兵时,他可是答应最高统帅立即出动空军的,最高统帅马上就把此事转告了中国,此举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中国领导人出兵的信心。结果呢,还是迟迟没有出动空军!
  直等到1951年,当中国的同志越打越胜、势如破竹时,他才出动空军,哼,这是抢夺胜利成果,在最高统帅面前邀功。而实际上,他们也是象征意义、有限的出动,如果真的出动了,凭他们的实力,联合国军压根在半岛上空就没有一点制空权!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