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

超约古今

都市生活

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团408号战车车长曹常杰没有想到,入朝后的第一仗竟然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四十三章

击鼓 by 超约古今

2018-5-28 19:32

第四十三章
  19号,战斗进入到第五天,弹药供应不上来了。
  这已经属于老毛病了。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觉得,人家美国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已经发现了,我们几乎每一只参战部队单兵携带的弹药只够维持一周不到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短促的攻击只能四五天时间,到时候,战线一延长,我军的后勤跟不上,前线的战士缺少弹药、给养,此时美韩军反攻一准得手。
  进攻的时候如此,这防守的时候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卞宝荣在一旁直点头,当初他带着新兵营在朝鲜战场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要不是当初他们深入敌后,因粮于敌,从混血少校那里得到了大量补给,如何能支撑得下去呢?
  可以想见,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守军最缺乏的一定是弹药,这是我们的短板,而对手,根本就无需思考这个问题,两个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怎么这么大的呢?
  杨排长接上卞宝荣的话茬继续说,差距确实不小,我们只能不间断地组织人力往上运送弹药,结果一个运输员就出了纰漏。因为阵地连日遭到炮击,地表被破坏得面貌全非,这次上了高地后,他竟然找不到坑道口了,结果被冲上来的韩军俘虏了。
  韩军马上对他进行审讯,他说自己是运送弹药的二线人员,正在找坑道口呢,这就暴露了战场秘密。原本美韩军就纳闷,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别说是人,就是钢铁都能融化掉了,怎么每次炮击后往上冲时,仍然会遭到志愿军密集的子弹反击?
  现在他们全明白了,这个火线运输员也许觉得坑道作战已经不是秘密了,他哪里想到,接下来,因为他的疏漏,会多死多少人呢?
  俘虏运输员的是韩军第十七团,后来才知道,这是韩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是韩军中最强的机械化部队,颇受美国主子的赏识,这次,美军竟然也出动了番号同为十七团的一支王牌部队和这支韩国部队并肩作战。
  两支王牌全力攻击下,加之他们掌握了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的秘密,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到这天午后,四十五师防守部队虽然拼死抵抗,但终因伤亡惨重,后援又不济,从而被迫全部退进坑道深处。上甘岭表面阵地自开战以来,第一次全部失守!
  597.9高地接着又出现了意外。
  这个高地的一个坑道口被美韩军发现了,他们纷纷掏出手雷往坑道里扔,还喊话让里面的人出来投降。
  坑道里是一个营的残部,只有二十多人了,这些人中有一个叫苗瑞林的是杨排长后来在战俘营里认的兄弟,他们营是战斗打响后第二天增援上来的,已经在坑道里坚守了三个昼夜,可惜的是,坑道此时被到处找寻的敌人发现了,如果没被对方发现,只要坚持到天黑,志愿军就将进行反击,那命运也就完全不同了呀!
  这个营的营长最先崩溃,看着坑道里如雨点般落下的手雷,他完全失去了继续坚守的信心和勇气,独自一人从另一个出口冲出坑道,其余人一见,军心大乱,也随着往外冲,结果被阵地上的优势美军侯个正着,美军竟然用火焰喷射器喷射,那个惨呦,冲出去的人应该都被烧死了,而苗瑞林因为受伤,在坑道里无法出来而最终被俘。
  几个小时后,志愿军组织了全线反击。
  志愿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通信不畅通,其实,早在18日上午,师长就同刚从第三兵团政治部学习赶回来的政委商议了战况,决定在19日晚间倾注全力,将一直没舍得用的七个连尽数投入,争取一举夺回地表工事。
  如果,这个消息能够及时传达到各个坑道,那么不管怎么说,所有在坑道里坚守的部队都会等到这个大反攻的时候,而不至于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为了避免白天运动时遭到敌炮火杀伤,参加反击的七个连除作为预备队的一个连外,其余六个连于18日晚连夜就向上甘岭两个高地运动。其中的八连是四十五师的王牌,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动用的。而杨排长就是这个王牌连队的一员。
  该连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警卫营三连,以战无不胜着称,抗战初期就凭借战斗中的缴获,全连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九挺歪把子机枪,这种装备在太行山的所有八路军部队中曾经首屈一指。
  谈到自己所在的部队,杨排长神采飞扬,完全不像原先愁苦的样子了,这让秀娟和宝霞震惊不已,对自己部队这么有感情的人,她俩还是头一回见到。
  当然,杨排长当时还没有参军呢,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讲述这支光荣连队的辉煌历史。
  解放战争中最能显现八连风采的是在淮海战役中,攻击黄维兵团时,该连作为尖刀连,仅二十分钟就突破了由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中的头号王牌第十一师据守的小白庄,并马不停蹄一举攻占四个村庄,战斗中全连伤亡得只剩下九人,依靠俘虏补充到140人,战斗力依然不减!四天后又担任纵队的尖刀连,攻击杨围子,纵队下达的任务是摧毁12个地堡,撕开80米宽的突破口,结果八连仅十分钟就消灭了敌人50个地堡,扯开宽400米的突破口,为九纵最先突入双堆集黄维兵团司令部立下头功。
  入朝后,在朴达峰阻击战中,该连七班十余位战士,七分钟就攻下三个山头,当攻下第三个山头时,只剩下班长一人,他毫不畏惧,用阵地上美军遗留的弹药,独自一人打退了美军的反扑,并乘胜夺取了第四个山头,对整个战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他被授予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但他因为此战受重伤回国治疗,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听着这些故事,除了卞宝荣之外,其余三个人就激动不已。杨排长因为自己就是这支部队的人,又是在归国后第一次敞开心扉,把自己部队的英雄事迹讲出来,他自己也很激动。另外两个姑娘显然是又被震撼了,这些最可爱的人真是了不起呀,难怪同样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佬和当年的日本人一样,都再也欺负不了我们中国人了!
  在秀娟和宝霞的催促下,杨排长言归正传,又带着大家“回到”了朝鲜战场上。
  八连140余人要趁夜色向597.9高地的一号坑道运动,而上597.9高地必经高地北侧一条1500多米宽的山坳,这里是是美军炮火的封锁区,是一条用炮火铺就的死亡之路。无论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好多志愿军部队都在这片炮火封锁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军部警卫连通过这片封锁区时,伤亡就高达72人之多。
  秀娟和宝霞听到这里,不由得抓住彼此的手,宝荣见了,微微一笑,这个杨排长,倒把战争中紧张的那一幕讲出来了,看来,这些天,他没有忘掉那场对他来讲至关重要的战斗,恐怕天天在琢磨和思索中渡过,唉,也真是难为他了。
  杨排长看到两个姑娘紧张起来,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也就换了一种说法,不卖关子了,而是直接把结果先说了出来。
  与前面的那个警卫连不同,八连最后仅仅伤亡了5个人,几乎满员进入了一号坑道,从而为当晚反击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听到这个结果,两个姑娘情不自禁鼓起掌来,一时间,午后弥漫着花香的原野生机盎然。
  连队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还是那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保证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全连上下可是做足了文章。
  八连首先将这片区域的地形、地貌、道路以及美军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摸了个清清楚楚,然后派出尖刀班将威胁部队通行的七个敌军地堡一一炸掉。出发后,全连以疏散队形,时而冲刺,时而匍匐,时而卧倒,时而跃进,沿着半山腰悄无声息地向目标坑道运动。成功到达高地后,带路的七连通讯员却因炮火将阵地轰击得完全变了形,而找不到坑道口了。
  几个听众的心又悬起来了,秀娟性子几,追问了一句:“后来是怎么找到坑道的?”
  杨排长喝了一口水,笑着让她猜。秀娟猜不出,央求他快讲。
  杨排长得意地擦擦嘴,自己先笑出来,还差点被水呛着。
  秀娟又着急又心疼,宝霞在一边嘀咕,活该,不卖关子早讲不就呛不着了嘛!
  杨排长有些羞愧地望了卞宝荣一眼,宝荣确是很平淡,既然部队上了高地,自己人怎会找不到坑道口,慢慢找肯定就能找到。
  可谁能想到,不是找到的,却是坑道自己送上门来的——就在大家四处寻找中,李连长竟然在无意间掉下了坑道,这才找到了坑道口!
  这天太阳刚落山,十五军的反击就开始了。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先是集中46门9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和火箭炮团的全部24门十六管132毫米火箭炮,对597.9和537.7高地实施猛烈炮火准备。
  “火箭炮!”卞宝荣禁不住叫出声来,“喀秋莎!”
  “对!”杨排长兴奋得两眼放光。在两个姑娘疑惑不解的目光里,他给大家又补充了点军事常识。
  这种十六管火箭炮,是在苏德战争中由苏联人研制成功的,一问世就成了当时最具威力的压制火炮,十六管联装,运载车同时就是发射车,火力猛,机动性高,刚投入使用那会儿出于保密原因,就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字母标记“K”,就被苏军士兵亲昵地叫做“喀秋莎”,这是苏联姑娘常用的名字,也是一首优美的流行歌曲名字。而德军则因其发射时的独特声音,把它叫做“斯大林管风琴”。
  志愿军很多武器当时都是苏联提供使用的,唯独“喀秋莎”是当时需要花钱买的,这就让“她”成了志愿军的军中宠儿,所到之处,备受优待,行进途中所有的人与车都会不约而同为“她”让道。
  但是,“她”实在太金贵了,所以“她”也有一个弱点。
  就在此时,远处有几个走来,看样子就是奔着他们几个人来的。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