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

超约古今

都市生活

第一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团408号战车车长曹常杰没有想到,入朝后的第一仗竟然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二十章

击鼓 by 超约古今

2018-5-28 19:32

第二十章
  曹常杰作为一线的基层指挥员,痛感这场战争已经发生了很多转变,而我们广大指战员还用国内解放战争、甚至当年打日本鬼子的那套打法和战法来应对,这是远远不够的,说得难听一点,这是不学习、懒惰的表现,说得再严重一点,这是犯罪——对牺牲战友的犯罪!
  以后勤保障来说,从参战以来,一直就没有构建现代战争中应有的后勤保障系统,一个后勤工作人员要对前方几十个兵负责,为什么会这样?这是部队为了尽可能多地保证一线战斗人员的数量,自打这支部队组建成军以来,二十几年中始终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的宣传部门向来宣传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牺牲精神,殊不知原本可以少死人,可以用我们及时、充足的后勤保障做到少死人。长期在国内进行战争,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取物资于民,取物资于敌,我们可以动员无数的民工支前,我们也可以随时缴获敌人的物资补充自己,但是我们忘了,或者说长期如此做使我们忘了,原本军队自己应该解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问题,这是军队打仗应有之义。
  正因为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一保障系统的建设,所以上了朝鲜战场我们可以通过和敌人拼命从而打退敌人,可以通过穿插合围敌人,可以通过夜战近战让敌人惧怕我们,但是我们却不能持久,我们始终都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需要狠狠打击乃至需要全歼的敌人重兵集团来个连窝端,这往往被我们的某些部门解释为是敌人的机械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的缘故,但是,在曹常杰看来,这是我们的原因,如果说一而再,再而三让被合围的敌人跑掉,那就该深刻反思了,敌人可以调集一切力量救援被围之敌,用一切机械化装备加速逃跑,我们呢?光指望我们陆军阻击部队的英勇,光弘扬敢于和敌人拼到最后一人的大无畏精神,为什么就不能集中我们所有的空中、地面机械化部队也跟敌人打一场以快制快,以强制强的战争呢?
  原因曹常杰逐渐想明白了,我们尚且不具备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能力,或者我们就不敢做这样的尝试,我们习惯于用我们对付蒋介石部队的打法。
  而这,就大大制约了我们部队的现代化程度的进程,至少在作战意识上,我们开始趋于保守。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的空军部队战机数量大为增加,甚至于美国人惊呼,中国一夜之间就成了空中力量大国,但是空军又有几次配合了陆军围歼敌军?又有几次和美国人一样,空中有掩护,地面上装甲车、坦克形成钢铁洪流突破敌人的一线阵地,而后由陆军老大哥跟进作战?
  可惜没有,都没有,这就是曹常杰恼火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坦克作战的优势就被大打折扣,王者失去了空中的掩护甚至连拥有重炮和反坦克武器的敌人前沿阵地都不敢去,整天缩在后方不是训练就是被当做步兵可移动的炮台,这固然让坦克部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但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被辜负了锋芒,甚至于隐藏起了锋芒,这对于一个纯粹从军事领域考虑问题,一个始终志在发挥坦克作战作用最大化的坦克战专家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可惜这一切并不被人理解,除了玉英能和他就此交流一下看法外,他只能把痛苦压在心底。
  以曹常杰对自己儿时待在地主家里十多年对中国地主家庭生活的观察,他很容易就得出这样的认识,几个人养活一大家子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当年是牛郎,平时看着牛,白天放牛,晚间睡在牛棚,半夜里给牛添把草料,有时半夜睡不着就守着老牛说上一会话,老王头就老笑他,说他人不大哪里会半夜睡不着的,守着牛说话如果再叼上旱烟袋就像他死去的爹了。两个人养活了地主家4头牛,再加上四个长工、四个短工,就可以绰绰有余地对付地主家几十亩上好水田和百来亩旱田。地主一大家几十口子根本无需下田干活,就可以过得体体面面了。
  用这样的经验来指导战争,曹常杰觉得,调动几十万大军上朝鲜战场固然重要,比方这次,如果在前线志愿军两个侧后兵力不足的话,敌人是可以随时再发动一次仁川登陆作战的,但是,随着五次战役结束,交战双方进入到对峙状态,美军可以集结它的打击力量形成拳头,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几十万部队分兵把守之外,再集中我们的机动力量,如空军、坦克兵、战车部队、最能打的步兵师,在战争的关键支点地区实施重拳出击,用“少数人”解决大多数人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用精兵的精准打击,震慑敌军,迫使敌人早日议和,进而早日结束战争。
  然而,一则他不是联合司令部的高级参谋,再则他也不是国家军事院校专门研究战争的专家学者,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坦克部队的一线指挥员,权限只在于指挥自己的408号战车和缴获的08号战车以及两辆兄弟卞宝荣贡献的英式克伦威尔坦克,也就是这混搭的20人战车部队而已。
  自己想翻动点大的浪花出来,但是条件又不许可,部队首长又一再嘱咐要小心,不要让宝贵的战车有所损失,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在其他人眼中,部队首长这么说是对坦克部队的关爱,是对坦克兵们的重视,但是,不充分发挥坦克的机动性,舍不得去“冒险”,这样还算什么打仗?不如坐等战争结束,毫发无损班师回国算了!
  玉英曾劝过他,不要急,上级会让坦克派上大用场的,今后还怕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常杰对此不置一词,在他心里,无限怀念起当初和玉英、崔浩夜闯敌营,黎明带着玉英在两军阵前纵车驰骋的情景,那些,似乎早已远去,永远不会再来了。
  曹常杰郁闷不乐,自然没有好脸色,手下人不明就里,不知道他们的头成天想着这些恐怕连军事专家想来也会头疼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曹常杰不如玉英来得亲切、容易接近,曹常杰不觉得,也不以为然,我不可能天天带着笑脸做一些婆婆妈妈嘘寒问暖的事!他自认为这些问题迟早应该有人思考,如果几十万志愿军中没一个人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以后就再难打胜仗。
  时间很快过去,坦克游击支队这天例行“划线”结束后,曹常杰不想回去了,他想找点事情做做。
  经过侦查得知,在跨越前线之后,前出四十公里,有敌人前线的一个补给站。曹常杰的意思是长途奔袭,打掉它,给美军一点颜色,如此以进为退,起到告诫美军不要轻举妄动的目的。
  一番话让几个车长一下子愣住了,如此大胆举动一则需要向上级汇报,再则需要周密安排,设计好每个环节,还要得到沿线兄弟部队的大力配合,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决定得下来的。
  也就是说,按程序走,而不是按照曹常杰的想法来。
  这就让曹常杰又想发火,玉英用目光制止了他,计划还需要完善,此时光发火是没用的。何况大家的思维也是正常的,遇事多请示汇报这既是习惯,更是纪律。
  曹常杰也意识到自己最近火气有点大,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缓和了一下气氛。
  几个人中,崔浩最支持出击,他巴不得立即就走,这种情况反而让曹常杰冷静下来,自己何时和崔浩一样冲动了,这让他不禁脸红起来。
  混血少校看看曹常杰,嗫嚅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曹常杰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玉英注意到了,她拉拉曹常杰,曹常杰这才发现,他鼓励混血少校把想法说出来。
  混血少校是作为投诚人员被优待的。当初干掉了四辆美式坦克,一举奠定了胜局,在那一刻,卞宝荣终于明白了兄弟曹常杰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在他的脑海里,想起了抗战中一辆日式坦克就让部队一个连几乎全部阵亡的惨痛一幕,想起了江淮大地上大家想尽办法对付蒋军坦克的一幕,眼睁睁看着坦克发射着致命的炮火,眼睁睁看着战友被击中炸成一团血雾,一团粉红色的雾,就在眼前瞬间随风而逝,那一刻,撕心裂肺的疼痛一次又一次传来,让他麻木而无助。
  曹常杰走得干脆,走得决绝,任凭他这个哥哥兼上级怎么挽留都没用,他认准了就是要干坦克兵,哪怕错过提干,哪怕错过和卞宝荣的兄弟情谊,哪怕——错过和卞宝霞的一世姻缘。
  “好兄弟,你走得对!当初哥哥错怪了你!”看着远处耷拉着炮塔做臣服状的一竖行坦克,卞宝荣没有兴奋,只有震撼;没有庆幸,只有深思;没有说什么,只在心里默念。
  事后,混血少校作为专业人才被推荐给坦克部队,又经过卞宝荣的介绍,混血少校认识了曹常杰,一攀谈,两人非常对脾气,最后惺惺相惜,竟让原本不愿留下来的混血少校改了主张,但他提了一个条件:只跟着曹常杰。
  卞宝荣再次纳闷起来,刚刚解决了曹常杰为何要离开他参加坦克部队的疑惑,现在又增加了这小子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让一个本打算回英国陪父亲终老的华裔军官回心转意的疑问。再看看曹常杰身边的玉英,他想问个明白,也只能打住了。
  坦克部队的领导自然同意混血少校的条件,这样的坦克专家打着灯笼都难找,别说一个条件,就是五个十个条件也可以考虑呀!
  曹常杰大大咧咧,并没有对混血少校留下表现出太多惊喜,留下咱们就一起研究如何尽快让战争结束,不留下就祝你一路走好,是去是留,他都欢迎和理解。
  留下后,混血少校还没表现出一次睿智的思考,更没有露一丝锋芒,每天只是围着坦克转,别人慢慢看低了他,领导也没有当初那么大的热情了,但是曹常杰一如既往,甚至还增加了和他交流探讨的时间。
  这次,在曹常杰的鼓励下,混血少校谈出了他的设想,当时参与交流的几个人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设想,不仅粉碎了敌人已经箭在弦上的反扑企图,而且志愿军坦克部队的强大战斗力给敌人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再发动一次两栖登陆作战的方案被美军有关部门经过反复斟酌后,最后无奈束之高阁,从而两栖登陆变得遥遥无期,最终不了了之。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