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击鼓 by 超约古今
2018-5-28 19:32
第九章
1月4日,志愿军攻占韩国首府汉城,此举立即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上一次汉城被朝鲜人民军占领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半岛完全进入到战争状态了。半年不到,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占领,这被韩国军方认为是个耻辱,韩国现代史称这次汉城失守称之为“一·四”事变。
消息传回北京,人们沸腾了,天安门广场祝捷群众彻夜狂欢。不少人憧憬战争尽快结束,子弟兵可以早日回家团聚。有些军事迷则大胆预测,志愿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下一步会把红旗插上“三六线”;高层则弹冠相庆,如此三连胜,愈加证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胜利是志愿军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前线缺少粮食、缺少弹药、缺少人手,而胜利让这些问题都被忽略了。
几乎处于狂欢状态中的中国人更不知道,知耻而后勇,此话针对谁都有效,哪怕是敌人,只要有荣誉感,也会拼命洗雪耻辱。
美国的鸽派原本动了撤出朝鲜的念头,连败之下,反倒闭口不谈了。鹰派在国内大力扩军备战,在战场上加紧作战准备,并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部队。
磨刀霍霍,背水一战!
朝鲜战场上广大指战员也处于胜利的喜悦里,几乎没有人太多关注一个细节:接替出车祸死亡的美第八集团军军司令沃克中将的是一个叫李奇微的人,时任美国陆军副参谋长。
参谋长,还是副的,在国人看来,顶多是一个并不太被重视的次要角色而已。
细加考察才会发现,其人做事,向来特立独行,而最具标志性的是其始终穿着胸前挂着两个手雷的作战装束。
这样的打扮,如果在中国,不仅升迁无望,可能还会引发争议,最后恐怕连军人都做不了。
可惜,志愿军内部压根就没有这样研究敌人主要将领性格特征的机构,也更不可能依据其性格特征推演其未来战争思维,中国国内的军方对这次换人也没有任何建设性建议,换了就换了,一样打败他!
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消灭敌人,回家过年!
志愿军内部悄然流传的口号被上级知道了,汇报到指挥部,指挥部里笑声一片,这帮小子,还挺有才,可别说,还真是这个理,就让他们这么传吧,毕竟对振奋士气有利!
1950年12月,李奇微临危受命,出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1月15日,“联合国军”采用最新战法,开始了试探性进攻。
战火又起,志愿军稍感诧异——敌方这么快就反扑,这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我们一打你就跑,跑得比兔子都快;这次不打你,你倒送上门来,嘿,真有意思!
但是,细心的指战员会发现,这次战斗打响后,对方始终与志愿军保持接触,像膏药、又像黏人的糖,特别讨厌,打了几天后,有人发现问题了——物资供应不上来了,弹药、粮食、包括人手都很缺乏,于是一线的部队都向后方伸手要。
这种情况自然也被对手掌握了——数日打下来,对手的进攻越来越无力,发射的炮弹也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即使傻子也看得出来。李奇微得知后,心里窃喜——大规模进攻的机会出现了。
机会来了,关键是不少人会把握不住。
1月25日,李奇微指挥美军三个军和韩国两个军团共16个师又3个旅、1个空降团,计23万余人,由西向东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进攻一改过去分兵冒进的做法,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法,依靠彼此间的协同与配合,稳步推进,其主要进攻目标自然是汉城。
和上一次中朝发动的进攻相比,美军这次的行动一切都在明处。
上一次是中方进攻,美方防守。美军拥有空中优势,又有地面火力优势,还有三八线多年经营的既设阵地作依托,志愿军能否一举突破美军的防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为此,志愿军十分注意隐蔽战役企图,发起进攻前,部队经过一百八十公里的远距离开进,秘密进入出发地后,除派出少数先遣支队实施战役侦察外,主力绝对不与美军直接接触;同时还选择元旦前夕的黄昏为发起进攻时间。隐蔽接敌效果非常好,在二百公里的正面上,发起进攻后,一小时即全线突破美军的防御,当夜即占领了三八线地区。可以说,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李奇微赌的就是志愿军后勤保障跟不上,他大模大样发动了进攻。
志愿军从1月8日起转入休整,原本计划是要到3月才发动春季攻势的,李奇微这么一打,志愿军的计划就被彻底打乱。
美国人刚进攻的时候,志愿军广大指战员毕竟刚刚取得第三次战役的胜利,虽然有困难,可骨子里并没把敌人的进攻当回事。就连玉英和曹常杰得到消息后通报给游击队员时,大家也没有当成多大事。但是,打着打着,曹常杰就感觉到不对了。
一开始,志愿军没犯错误,由休整立即转入防御。面对敌人自西向东一字长蛇阵般的进攻,志愿军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顶住敌人的进攻,然后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
当时,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美军并没有拉平战线,而是在横城和砥平里一带快速追击后撤的志愿军,这就给志愿军一次绝好的穿插打伏击的机会。
两个目标,二选一。
砥平里驻守美军战斗力强,指挥部就选择了横城。
这里有韩国的两个师,志愿军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集结在一起,准备干掉韩国的两个师,占领横城,想来胜算很大,应该没有问题。
果然,韩国第八师3个团,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军1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次第消灭。
志愿军在横城的得手,迫使急于前进的美军必须撤退,而砥平里就成了阻击志愿军追击的必经之路。如果砥平里被占领,美军将彻底被包围,陷入被围歼的绝境。中朝美韩、乃至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这个粗糙一点的地图上几乎都不会标注的砥平里!
攻坚战志愿军并不陌生。早在抗战后期,对县城的围攻就培养锻炼了不少部队攻坚克难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条件改善一些了,攻城手段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这次,守军最初被认为是韩国军队,打响后从抓获的俘虏口中才知道是法国军队的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志愿军当时出动四个师,合计八个团,就是啃也要啃下来,可谓志在必得。指挥部里,当时已经有人准备草拟捷报了。
没想到的是,法国营后面还有个大头――美2师第23团,守军的数量多达五六千人。
结果,美国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防御战,硬是让志愿军没有得手。
整整打了48小时后,志愿军一线指战员坚决要求停止这种明显无望取胜的进攻,层层汇报上去,很快得到了总司令的批准。
事后得知,进攻的部队伤亡巨大,甚至个别营、团几乎都要打光了。
此役,志愿军完全暴露了自己的主要弱点,对朝鲜战局的影响极大。通过这一仗,美军认清了志愿军火力薄弱,攻坚能力差。此后,美军不再象过去那样一遭到志愿军迂回穿插即慌忙后撤,而是敢于固守一点。
砥平里成了美国人朝鲜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又找回了自信。在他们眼里,志愿军战无不胜的“神话”终结了,“礼拜攻势”和“月光攻势”并非无懈可击!
志愿军只能撤退,最终甚至变成了溃退!
在曹常杰嘴里反复念叨的“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消灭敌人,回家过年。”如今变成了遥遥无期难以实现的梦想。
一夜之间,他仿佛老了几岁。玉英再看见他的时候,惊讶于他的苍老和憔悴。
曹常杰努力想让自己笑一笑,但是最终失败了,他很想痛痛快快哭一场,为了在这一次战役中众多牺牲甚至被俘的战友,更为了这场至今已变得越来越残酷,双方都需要不断加码打下去的战争!
无论是哪一方,为了尊严和面子,都不会轻易退出这场战争,打了半年的战争,注定要旷日持久。
玉英看着眼前的男人,平静地说,只要美国人愿意打下去,朝鲜人就奉陪到底;只要他和玉英并肩作战一天,玉英就击鼓为他助威一天!
只因,朝鲜人要重新回到和平中去,女人和孩子接下来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曹常杰逐渐冷静下来,在玉英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也看到了一个希望,他也越来越明白,这支除了他之外,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游击队为何选择了战斗,又为何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不俗的战绩。
1951年3月14日,中朝军队被迫撤出汉城。
4月11日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4月21日,志愿军经过艰苦作战,尤其是凭借志愿军总司令危急关头亲自回国要来的武器、粮食和大量援军,最终才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在国内,很多部门、很多领导抱怨困难,总司令没听完就拍案而起,怒斥官僚作风,志愿军将士忍饥挨饿,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中浴血奋战,他们和谁抱怨了?他们为身后的祖国随时准备牺牲,而祖国却不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上路。
前线的枪炮声逐渐平息下来,夕阳如血,战线在夕阳下静静地向远方伸展开去,两边的军人开始掩埋各自的战友,加固工事。
接近一年的战斗后,双方又回到了起点。只不过,原先的战争主角换了人,中美成了新的主角,命运仿佛和人们开了个玩笑,历史也仿佛在这里加重了戏剧效果,而这一变化之快,甚至让当时涉足其间的人们都来不及感慨与思考!